Chatgpt&instructgpt
Published:
1、ChatGPT有安全机制
2、ChatGPT能够理解上下文,大约能记住8000词(GPT-4现在达到了25000词)
3、ChatGPT能够理解自己的局限性
ChatGPT用到的是和InstructGPT一样的技术, InstructGPT的输入是prompt的形式,ChatGPT是对话形式, 区别是InstructGPT是在GPT3上微调,ChatGPT是在GPT3.5上微调。 GPT3.5是GPT3的数据+Codex的数据 然后再在InstructGPT上用一些人类标注的数据做微调。
InstructGPT
Trai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 with human feedback
通过zero-shot做的大模型的控制能力太弱了,会有两个问题:
1、有效性,想让模型去学做一件事,但是模型就是学不会,因为你的文本中可能就没有相关的东西。
2、安全性,你的模型输出一些不应该输出的内容。
如果我们去标注一点数据,再对语言模型进行微调,效果会更好一些,能够更加服从人类的指示,也就是InstructGPT的含义。 fine-tuning with human feedback
RLHF,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收集很多问题,使用标注工具将问题的答案写出来,用这些数据集对GPT3进行微调。接下来再收集一个数据集,通过刚才微调的模型输入问题得到一些输出答案,人工对这些答案按好坏进行排序,然后通过强化学习继续训练微调后的模型,这个模型就叫InstructGPT。
结果上说,有了标注的数据集,1.3B的模型参数的InstructGPT要好过最大的175B参数的GPT3。说明适当加入一些人工的标注数据,可能总的成本会降低。
两个标注数据集,三个模型。
1、找人来写出各种各样的问题(或者从GPT3接口收集的问题),这些问题在GPT里面叫做prompt
例如:什么是月亮?
2、让人根据问题写答案
例如: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。
3、将问题和答案拼在一起,形成一段对话。大量这样的对话文本,形成第一个标注数据集。
例如:什么是月亮?围绕地球旋转的球形天体。
4、使用这些对话微调GPT3。GPT3的模型在人类标注的这些数据上进行微调出来的模型叫做SFT(supervised fine-tune),有监督的微调。这就是训练出来的第一个模型。
5、给出一个问题,通过SFT模型生成几个答案,这里假设生成四个答案。
例如:什么是月亮?
SFT模型生成了四个答案:
A、月亮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。
B、月亮是太阳系中体积第五大的卫星。
C、月亮是由冰岩组成的天体,在地球的椭圆轨道上运行。
D、月亮是地球的卫星。
6、将四个答案让人根据好坏程度进行排序。
例如:张三觉得答案D是最好的,其次是C,C比A要好,A和B差不多。就是D>C>B=A。
7、将大量的人工排序整理为一个数据集,就是第二个标注数据集。
8、使用排序数据集训练一个RM模型,reward model,奖励模型。这是第二个模型。
模型输入:问题+答案,例如:什么是月亮?月亮是地球的卫星。
模型输出:分数,例如:9.4。
优化目标:问题+答案得到的分数要满足人工排序的顺序。
例如:
什么是月亮?月亮是太阳系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。 5.4
什么是月亮?月亮是太阳系中体积第五大的卫星。 5.4
什么是月亮?月亮是由冰岩组成的天体,在地球的椭圆轨道上运行。 8.2
什么是月亮?月亮是地球的卫星。 9.4
这里得到的分数就满足张三的排序:D>C>B=A。
9、继续给出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,通过强化学习继续训练SFT模型,新的模型叫做RL模型。优化目标是使得SFT模型根据这些问题得到的答案在RM模型中得到的分数越高越好。这是第三个模型。
10、最终微调后的RL模型就是InstructGPT模型。
备注:两次对模型的微调:GPT3模型—>SFT模型—>RL模型,其实这里始终都是同一个模型,只是不同过程中名称不一样。
需要SFT模型的原因:GPT3模型不一定能够保证根据人的指示、有帮助的、安全的生成答案,需要人工标注数据进行微调。
需要RM模型的原因:标注排序的判别式标注,成本远远低于生成答案的生成式标注。
需要RL模型的原因:在对SFT模型进行微调时,生成的答案分布也会发生变化,会导致RM模型的评分会有偏差,需要用到强化学习。
InstructGPT的结果:
比GPT3的结果要好很多
在真实性上比GPT3好一些
在生成有问题的结果上比GPT3好一些,但在偏见上并没有太多的提升。
微调都是在某个任务上做微调,可能会在一些别的任务上性能会下降。
标注非常有主观性,不过人类之间的喜好虽然不完全一样,但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。
微调对数据集的分布还是比较敏感。
模型根据之前的先验知识,也能够理解和做一些泛化性。
还是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。
三个模型的数据集:
SFT数据集:13000条数据。标注人员直接根据刚才的问题集里面的问题写答案。
RM数据集:33000条数据。标注人员对答案进行排序。
RLHF数据集:31000条数据。只需要prompt集里面的问题就行,不需要标注。因为这一步的标注是RM模型来打分标注的。
OpenAI专门找了40个标注人员进行标注,需要长期交流的合同工,因为这些标注任务需要一定熟练度、对业务的理解、并需要做到随时沟通。
接下来是三个模型的具体步骤,补充下KL散度、交叉熵等概念
一、SFT(Supervised fine-tuning)模型
把GPT3这个模型,在标注好的第一个数据集(问题+答案)上面重新训练一次。 由于只有13000个数据,1个epoch就过拟合,不过这个模型过拟合也没什么关系,甚至训练更多的epoch对后续是有帮助的,最终训练了16个epoch。
二、RM(Reward modeling)模型
把SFT模型最后的unembedding层去掉,即最后一层不用softmax,改成一个线性层,这样RM模型就可以做到输入问题+答案,输出一个标量的分数。
RM模型使用6B,而不是175B的原因: 1、小模型更便宜; 2、大模型不稳定,loss很难收敛。如果你这里不稳定,那么后续再训练RL模型就会比较麻烦。
损失函数,输入是排序,需要转换为值,这里使用Pairwise Ranking Loss。
参数解释: 1、D:第二个数据集,人工对答案进行排序。 2、x:第二个数据集D中的问题,每个问题对应K个答案,答案的顺序已经人工标注好了。 3、yw和yl:x对应的K个答案中的两个,其中yw排序比yl高,因为是一对,所以叫pairwise。 4、rθ(x,y):即需要训练的RM模型,对于输入的一对x和y得到的标量分数。 5、θ:需要优化的参数。
损失函数理解:
1、x和yw这一对问题和答案,放进RM模型中算出一个分数rθ(x,yw)。
2、x和yl这一对问题和答案,放进RM模型中算出一个分数rθ(x,yl)。
3、因为人工标注出yw的排序要比yl高,r(x,yw)得到的分数应该比r(x,yl)得到的分数高,所以rθ(x,yw)-rθ(x,yl)这个差值要越大越好。
4、把相减后的分数通过sigmoid,那么这个值就在-1到1之间,并且我们希望σ(rθ(x,yw)-rθ(x,yl))越大越好。
5、这里相当于将排序问题转换为了分类问题,即σ(rθ(x,yw)-rθ(x,yl))越接近1,表示yw比yl排序高,属于1这个分类,反之属于-1这个分类。所以这里就用logistic loss,由于是二分类,也相当于是交叉熵损失函数。
6、对于每个问题有K个答案,所以前面除以C(K,2),使得loss不会因为K的变化而变化太多。
7、最后是最小化loss(θ),就是要最大化rθ(x,yw)-rθ(x,yl)这个值,即如果一个答案的排序比另一个答案排序高的话,我们希望他们通过RM模型得到的分数之差能够越大越好。
对于K的选择,为什么选9,而不选择4?
1、进行标注的时候,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问题,但答案和答案比较相近,所以4个答案排序要30秒,但9个答案排序可能40秒就够了。加上看问题的时间,K=9花的时间可能比K=4多了30%。同时C(9,2)=36,C(4,2)=6,即K=9生成的问答对是K=4的6倍,等于说K=9比K=4只多花了30%的时间,但是能够标注的信息量却是他的6倍,非常划算。
2、K=9时,每次计算loss都有36项rθ(x,y)要计算,这个RM模型计算比较贵,但可以通过重复利用之前算过的值,使得只要计算9次就行,这样就可以剩下很多时间。
标注时为什么不选择只标注最好的那个,而是进行排序?
K=4的时候是在4个答案中只标注最好的那一个,标注方便很多,这时候计算loss时变成了一个多分类的softmax。但是这样做有一个问题,就是容易overfitting。所以K=9时,保留了排序的信息,从而解决overfitting的问题。
三、RL(Reinforcement learning)模型
这里用的是强化学习,因为他的数据分布是随着策略的更新,环境会发生变化的。优化算法是PPO,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,近端策略优化。简单来说,就是对目标函数objective($\phi$)通过随机梯度下降进行优化。
参数解释:
1、πSFT:SFT模型。
2、πφRL:强化学习中,模型叫做Policy,πφRL就是需要调整的模型,即最终的模型。初始化是πSFT。
3、(x,y)∼DπφRL:x是第三个数据集中的问题,y是x通过πφRL模型得到的答案。
4、rθ(x,y):对问题x+答案y进行打分的RM模型。
5、πφRL(y/x):问题x通过πφRL得到答案y的概率,即对于每一个y的预测和它的softmax的输出相乘。
6、πSFT(y/x):问题x通过πSFT得到答案y的概率。
7、x∼Dpretrain:x是来自GPT3预训练模型的数据。
8、β、γ:调整系数。
目标函数理解:
优化目标是使得目标函数越大越好,objective($\phi$)可分成三个部分,打分部分+KL散度部分+GPT3预训练部分
1、将第三个数据集中的问题x,通过πφRL模型得到答案y
2、把一对(x,y)送进RM模型进行打分,得到rθ(x,y),即第一部分打分部分,这个分数越高就代表模型生成的答案越好
3、在每次更新参数后,πφRL会发生变化,x通过πφRL生成的y也会发生变化,而rθ(x,y)打分模型是根据πSFT模型的数据训练而来,如果πφRL和πSFT差的太多,则会导致rθ(x,y)的分数估算不准确。因此需要通过KL散度来计算πφRL生成的答案分布和πSFT生成的答案分布之间的距离,使得两个模型之间不要差的太远。
4、我们希望两个模型的差距越小越好,即KL散度越小越好,前面需要加一个负号,使得objective($\phi$)越大越好。这个就是KL散度部分。
5、如果没有第三项,那么模型最终可能只对这一个任务能够做好,在别的任务上会发生性能下降。所以第三部分就把原始的GPT3目标函数加了上去,使得前面两个部分在新的数据集上做拟合,同时保证原始的数据也不要丢,这个就是第三部分GPT3预训练部分。
6、当γ=0时,这个模型叫做PPO,当γ不为0时,这个模型叫做PPO-ptx。InstructGPT更偏向于使用PPO-ptx。
7、最终优化后的πφRL模型就是InstructGPT的模型。
以上就是InstructGPT的训练过程。